•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校园动态

推荐专题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浙药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沉浸式的专业研学实践 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药学院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4.22点击:

“作为学校首届中药材生产与加工技术本科生,大家生逢盛世,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为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我们惟有矢志奋斗才能书写青春华章,惟有助力中药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才能奏响时代最强音”这是中药学院党委书记谢奇在学院组织2023级中药材生产与加工技术(本科)专业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上向全体学生发出的勉励。

4月20日,中药学院2023级中药材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全体本科生及专业教师团队在中药学院院长阮洪生、学院党委书记谢奇、学院副院长陈宏降和学院学术副院长崔明超带领下,前往寿全斋中药文化馆、寿全斋智慧中药房代煎中心以及海曙区樟村浙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开展了一场全产业链、多维度的研学实践之旅。旨在构建中药全产业链认知,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药学科建设水平,深化“三色·三药·三能”中药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图1:团队成员与企业领导、研学指导教师合影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首站,便是有着260多年历史的寿全斋中药文化馆。馆中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生动地展示了“寿全斋”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屹立不倒的文化密钥,其“正、证、精、真”的制药态度和卓越的药效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这也是宁波中医药行业历史发展变迁的缩影,更是中医药文化生生不息的鲜活例证。由此也让参与学习实践的师生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对传承与发扬这一民族瑰宝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图2:同学们参与现场学习的场景

在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叶峰陪同下,学院教师团队来到寿全斋智慧中药房代煎中心,亲历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科技盛宴。在这里,大家目睹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创新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中药汤剂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真实场景。一天代煎5000张处方,在这里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教师团队深度参与互动体验,切身感受中药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新质生产力,大家进一步理解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中药学科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效能中的引领作用。

图3: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参观“寿全斋数智共享中药房代煎中心”场景

最后,师生们踏足浙贝故里,实地考察浙贝母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从源头了解“浙八味”之一浙贝母的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过程、传统炮制工艺以及太空育种的先进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广大师生对中药全产业链有了直观且全面的认知,也使教师团队对如何提升浙贝母育种和高产有了科学研究的广阔空间,进而能够将产业需求全程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4学院团队成员在浙贝母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实地考察场景

图5:“贝三代”、海曙区浙贝母协会会长邵将炜总经理现场给学生授课

在实践学习交流中,学院院长阮洪生深刻指出,此次研学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我们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前沿,积极探索中药学科发展新路径的重要实践。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中药学发展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要坚守中医药文化的根与魂,汲取古人的智慧;又要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助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三色·三药·三能”中药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学院党委书记谢奇强调,作为中药学子,大家要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守护者,时刻铭记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让这一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为广大中药学子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

学院学术副院长、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负责人崔明超勉励同学们,要以此次研学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理解中药全产业链的运行机制,切实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做到守正创新、知行合一。同时,要时刻保持对科技进步的敏锐洞察力,勇于探索现代科技与传统中药学的融合之道,为推动中药学科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6:同学们参与现场学习实践场景

在实地学习实践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展现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的热忱与求知欲。有同学感慨道:“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中药的魅力所在,它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又充满着与时俱进的活力。我将珍惜在校学习时光,努力提升自我,努力为助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无疑为中药学院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师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向中药全产业链认知的大门,让他们在研中学、学中思、思中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药学的内涵与外延,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专业定位。同时,此次活动也为中药学院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和创新思路,对于推动学院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