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下午,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图书馆在鄞州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药典拾遗”系列文化讲座,特别邀请语言玩家、作家郑子宁老师,以《中国的十个名字》为题,带领200余名师生穿越历史时空,从名字演变视角解码中外文明交流脉络。




讲座中,郑子宁老师以“中国名字演变”为核心,从“本名、外名、特殊名称”三大维度展开,结合翔实的历史文献与生动的文化案例,层层剖析中国不同称谓的起源与内涵。
在“本名:地理与政治”维度,他重点解读了“中国”一词的演变:最早见于周朝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至汉朝时,“中国”逐渐从地域称呼转变为囊括广大疆域的政治实体代称,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与国家的象征。
在“外名: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见证”部分,郑老师梳理了“China”、“Cathay”、“Seres” 等外名的传播路径:“China”源于印度史诗中的“Cina”,经波斯语“Chīn”传入中亚,再随海上丝绸之路由葡萄牙人带入欧洲;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以“Cathay”指代北中国,这一称呼实则源自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及西辽)在中亚的强大影响力;而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的“Seres”(意为“丝绸之国”),则反映了古代西方对中国“神秘、富饶”的浪漫想象。
谈及“特殊名称:文化认同与区域视角”,郑老师以“桃花石”、“摩诃至那”为例展开讲解:中亚地区称中国为“桃花石(Tawghach)”,《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便有“桃花石诸事皆巧”的记载,体现中亚对中原文明的认可;印度文献中的“摩诃至那”,则在佛教传播中成为中国的代称,玄奘和尚曾明确 “大唐国即摩诃至那国”,反映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度。
最后,郑老师总结了中国名字演变的深层逻辑:贸易(如丝绸、瓷器输出)与影响力投射是名称传播的核心动力,而外部文明的地理距离、语言障碍与历史语境,则导致了对中国认知的碎片化。他强调,每一个名称都是文明交流的“活化石”,承载着不同文明相互探索、相互影响的历史记忆。


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围绕“中国本名演变过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的外名起源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层联系”、“如何理解中国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等问题积极提问,郑子宁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逐一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讲座尾声的签售环节,师生们携带《中国的十个名字》、《东言西语》、《南腔北调》等著作排队,郑子宁老师不仅为大家签名,还耐心解答师生关于语言学习、文化研究的疑问,让文化交流从“听讲座”延伸到“面对面互动”。
本次《中国的十个名字》讲座,不仅让师生们系统了解了中国名称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更通过“小名称见大文明”的视角,帮助大家感知中外文明交流的波澜壮阔。正如郑子宁老师所说,“名称是历史的密码”,这场讲座既丰富了师生的文化视野,也进一步坚定了大家的文化自信,为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与文化育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