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媒体浙药

推荐专题

媒体浙药

当前位置: 浙药首页 - 媒体浙药 - 正文

《中国报道网》:中药材种植赋能乡村振兴的“宁波”实践与探索 —— 来自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的普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5.07.30点击: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医药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基石,其种植产业的壮大对推动乡村振兴、弘扬中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今夏,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学院联合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宁波全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展开全面调研,从产业现状、乡村振兴、破局路径等维度深入剖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宁波”方案。

一、产业现状:产业瓶颈,协同发力破解

宁波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调研的26家种植企业中,涵盖浙贝母、黄精、三叶青、白芍、浙麦冬等数十种道地药材及特色品种。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宁波中药材种植规模稳步扩张,三年内新成立的种植企业占现有总数的50%,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企业达14家(占比54%),36%的企业仍在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海曙、奉化的浙贝母种植基地,慈溪、宁海的三叶青种植园区,慈溪的麦冬种植基地等已形成区域特色种植集群。销售端同样呈现向好态势,76.47% 的调研企业表示 “基本无滞销”,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瓶颈。技术层面,42%的种植单位延用传统经验型种植方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标准化技术支撑,导致药材产量低、质量不稳定,26家企业中,有一家企业获得国家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政策与资源层面,补贴不足问题最为突出(占比20.21%),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难以支撑基地规模扩张;同时,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药材种植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要求苛刻,病虫害防治难(12.77%)直接威胁产质稳定;此外,种苗退化(6.38%)、连作障碍(5.32%)、信息不对称(5.32%)等问题,从品种特性、种植环境、产销衔接等方面制约产业升级,亟待政策、技术、市场、要素保障协同发力破解。

二、乡村振兴:产业为笔,绘就共富图景

中药材种植产业正为宁波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

增收渠道持续拓宽,让农民腰包更鼓。调研显示,年产值盈利50万以上的种植单位占比37.5%,年盈利在10-50万的占比25%。奉化仙云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统一销售浙贝母,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年增收数千元。 “浙贝母市场稳,价格高,种这个比种普通作物划算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当地农户的心声道出了产业带来的实惠。

三产融合纵深推进,让乡村经济更活。79%的企业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已尝试或预开展深加工模式。宁海、鄞州等地不仅有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更涌现出加工企业和中医药文化游目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宁海九道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典型:种植黄精的同时,开发黄精茶、黄精酒等深加工产品,依托种植园生态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体验游活动,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形成 “种植 + 加工 + 文旅” 的完整产业链,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三、破局路径:多方协同,擘画发展新篇

推动宁波中药材种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凝聚政府、科研、市场、人才等多方合力,打出协同发展 “组合拳”。

强化政策供给,筑牢发展基石。政府需加大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信贷等政策扶持力度,破解企业规模扩张资金瓶颈;同时加强种植基地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深化产学研协同,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与种植基地深度合作,建立一体化创新机制。组织科研农技人员下沉一线,针对性研发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轮作间作等技术,破解种苗退化、连作障碍等难题,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建强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通过高校培育、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懂种植、善加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优厚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年轻人返乡投身产业,缓解农村老龄化压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人才支撑。

打响特色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深挖宁波道地药材资源,培育 “浙贝母”“浙麦冬”“三叶青” 等特色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健全质量追溯体系,严把质量关,以优质产品赢得市场认可,让宁波中药材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名片”。

原文链接:中药材种植赋能乡村振兴的“宁波”实践与探索 -聚焦长三角- 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