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介绍:陈凯亮
曾任职务:校党宣鹿鸣社干事、校团委新媒体中心摄影部组长
陈凯亮与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的缘分始于2020年,从中药学专科学习起步的他,在这里度过了迷茫却也埋下奋斗种子的时光;2023年,他成功通过专升本,继续留在母校攻读合成生物技术本科,在熟悉的校园里向着更高目标迈进;2025年,这份坚持有了温暖的回响——他收到了浙江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为自己五年的求学之路画上了亮眼的阶段性句点。


从专科校园的迷茫出发,陈凯亮用五年时间走完“专升本—考研上岸”的逆袭之路, 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把“怕输”熬成“敢赢”的韧劲——那些在图书馆啃单词的凌晨、在实验室练技能的午后、在相机后捕捉光影的瞬间,共同写就了一部普通人的成长史诗。
破茧之志:从“怕失败”到“逼自己赢”
英语一直是他的软肋。 陈凯亮至今记得专科时的纠结:身边有人劝他“专科够用”,但心底那点“想再往上走”的火苗总灭不了。报专升本培训班时,他捏着缴费单犹豫了许久,虽然向上会比向下困难重重,但心中的目标和想法支持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了向上的路。
怕归怕,他偏要和自己较较劲。知道英语是短板,便把碎片时间缝成密不透风的学习网:食堂排队时举着单词本默背,凌晨两点睡不着就爬起来在宿舍楼道刷题,连走路都在听英语听力磨耳朵。“不是不困,是一想到‘放弃就等于承认自己不行’,就逼着眼睛睁开。”

专升本成功升入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后,他本可以停在“本科”的台阶上,但一次招聘会的经历让他看清:“想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扎根,学历和科研能力都得再往上冲。”于是,他拉着朋友一起定下考研目标,把“证明自己”四个字刻进计划表——这一次,目标是浙江理工大学。
淬火之路:把“碎片时间”熬成“通关密钥”
“决定考研那天,我把相机收进了柜子最深处。”曾因痴迷摄影被校团委授予“首席摄影”称号的陈凯亮,清楚知道“专注”二字的重量。本科期间,他带着10人团队策划15场校园摄影活动,拍过歌王争霸的璀璨灯光,也定格过运动会的冲刺瞬间,500多张作品里藏着他对光影的执着。但备考启动后,他退出了所有社团活动,把“摄影爱好”暂时打包,换成图书馆的固定座位。

每天清晨七点,他准时出现在图书馆,先啃下2小时英语真题,再攻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专业书;中午趴在桌上眯20分钟,下午继续梳理知识点框架;晚上九点半闭馆后,又在宿舍楼道里借着灯光复盘错题,直到十一点才停下。“专业课教材太厚,就拆成章节做思维导图;英语阅读总错,就逐句翻译近10年真题;政治考点太多,就编成顺口溜记。”他的笔记本上,早已写满密密麻麻的知识点。
三百多个日夜的坚守里,磨损的钢笔、翻卷的书角、记满单词的便利贴,成了他与自己“赌一把”的见证。当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打开尘封的相机,拍了张图书馆的晚霞——那是他无数次走出馆门时见过的风景,只是这一次,霞光里多了“值得”二字。

光影与科研:藏在热爱里的成长力
陈凯亮的逆袭,从不是“死读书”的单调叙事。在摄影里,他学会了“聚焦”:拍人物时要捕捉眼神里的故事,做科研时便懂得紧盯实验的核心变量。本科阶段,他一头扎进实验室,练熟了细胞传代培养、PCR扩增、SDS-PAGE等技能,这份严谨与他拍照片时“反复调整光圈焦距”的较真,本质上是同一种态度。
校单项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是对他“平衡能力”的肯定:当摄影部组长时,他能带着团队从宣传策划做到后期维护;做科研课题时,他能和同学合作完成大肠杆菌荧光蛋白表达实验。“摄影教我发现美,科研教我探索真,这两样都让我更懂‘坚持’的意义。”
结语

从专科教室到研究生录取,从相机取景框到PCR仪显示屏,陈凯亮用五年时间证明:所谓成长,不过是把“怕失败”的犹豫,变成“敢开始”的勇气;把“想放弃”的瞬间,熬成“再坚持”的惯性。他的故事里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印”的踏实——就像他拍过的那些照片,每一张清晰的影像背后,都是无数次对焦点的调试;每一段向上的足迹里,都是把“不可能”熬成“我能行”的倔强。
愿每个心怀方向的人都能如他这般:不怕起点平凡,只怕中途停步;敢向山海奔赴,终能与理想相遇。
学长寄语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有回响。